【干货转载】关于皮革鞣制,你需要了解的一切

发表于:2025-10-13 11:44:53 28

三年前,前霍尔文皮革厂(Horween Leather)员工、现在是阿什兰皮革(Ashland Leather)老板的菲尔・卡拉斯(Phil Kalas),跟本(Ben)在《Shoecast》播客里聊了一次,几乎把关于皮革我们该知道的都讲透了。
从那以后,每次我们想了解鞣制工艺的事儿,总会翻出那次访谈看看,也会去菲尔那个超实用的 YouTube 频道找资料。现在,这篇经过整理和补充的菲尔 “快速入门指南”,终于以文字形式跟大家见面了。
好多鞣制厂都只做下面流程里的一两个步骤,或者某一步就只用一种方法。但霍尔文不一样,从头到尾全流程都自己来,而且设备齐全,能根据最后想要的皮革特性,用不同方法完成大部分步骤。这就让他们能从全局看整个鞣制过程,这种视角还挺少见的。跟别的行业一样,皮革鞣制也一直在变,不少鞣制厂会把新技术和用了几千年、基本没变过的老工艺混着用。
这篇文章没法把所有细节都讲到,但已经尽可能全了,犯不着再专门出本书来讲。

生皮:原材料到底是啥?为啥这么重要?

有个事儿很明显,但常被忽略:做皮革肯定得从没鞣过的生皮开始。鞣制厂收到的生皮,一般是整张折叠好堆在托盘上的,还泡在盐水里,免得运过来的时候烂掉。生皮大小差很多,有的能到 60 平方英尺(大概 5.6 平方米),甚至更大。
最常见的是牛皮,尤其是阉牛皮。虽然 “牛皮”(cowhide)有时候被当成统称,但牛的生长情况不一样,牛皮差别也大。按专业说法,“cowhide” 特指母牛皮。咱们农业里,用来吃的公牛通常会阉了,这种牛叫 “阉牛”(steers);没阉的就是 “公牛”(bulls)。
一般来说,母牛皮比较薄,肚子那块纹理松,还常有不少纹路痕迹,不太用来做厚实的东西。公牛皮比母牛皮、阉牛皮都大、都厚,肩膀那儿还常有明显的褶子。这三种牛皮里,阉牛皮的品质通常最稳定。再细分的话,霍尔文一般买的是 “重型本地阉牛皮”(Heavy Native Steer,简称 HNS)。顺便说一句,生皮在肉牛的总价值里占比特别小,美国农业部(USDA)都把它算成副产品。
霍尔文用的第二常见的生皮是马皮。有些地方还养马吃肉,加拿大和欧洲也有受监管的马肉产业。在这些地方,马肉产业得遵守跟牛肉产业一样,甚至更严的规定,大家担心的主要是活马运到别的地方,不是国内生产的问题。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没这么透明了。霍尔文的马皮主要从欧洲买,还说他们鞣的所有马皮都是肉产业剩下的副产品。马皮质地密、结实,通常比阉牛皮薄。其中最有名的是Shell Cordovan,这种皮只能用马科动物屁股上那种特有纤维结构的原料来做。
不管是哪种动物的生皮,后面所有工艺都是在它基础上改造 —— 比如让它更密或者更软,或者加颜色,但这些改造都得顺着生皮本身的特性来。就算把一张天生纹理松的生皮和一张天生质地密的生皮,用完全一样的步骤加工,最后成品还是会差很多。当然,每张生皮自己不同部位也不一样:背部纹理又匀又密,肚子那块就松多了,变数也大。这就意味着,就算看着是同一种皮革,不同两块可能差别还挺大!
鞣制厂会把收到的整张牛皮切成两半(也就是 “分边”),这样好处理(少数鞣制厂会直接加工整张),然后就进入鞣制的第一个正经步骤了。

脱毛和腌制:生皮怎么准备好鞣制?

鞣制是个特别复杂的化学过程,一点点小差别都可能搞砸 —— 所有环节都得严格控制,才能按计划进行。第一步是浸泡,顾名思义:先把生皮泡在水里,把运的时候用来防腐的盐冲掉,然后再泡进洗涤剂溶液里,先把生皮上的泥、脏东西、有机残渣,还有所有不想留在皮革里的玩意儿清掉。
接下来是脱毛(不过说实话,要是大家都穿着带毛的皮鞋到处走,好像也挺有意思的)。工作人员会把生皮放进大搅拌器,再加水和专门分解角蛋白(就是做头发和指甲的那种蛋白质)的化学东西,把毛和皮肤之间的连接弄断。要是泡太久,毛和生皮会融成一团稠糊糊的东西。为了防止这个,会往搅拌器里加石灰打断反应,之后把搅拌器清空洗干净。石灰还能让皮革 “膨胀”,让生皮鼓起来、起皱,这样后面加的化学东西更容易吸收。
生皮有两面:粒面(grain side)纤维又滑又密,还满是毛囊留下的小孔;肉面(flesh side)纤维就松松的、毛茸茸的。动物活着的时候,粒面朝外,肉面跟皮下组织和肌肉连在一起。等粒面的毛全去掉了,生皮就可以做 “石灰去肉”(lime fleshing)了。这一步就是把肉面上剩下的东西都刮掉。
之后,得通过 “脱灰”(de-liming)把生皮上的石灰洗掉,保证 pH 值适合后面的 “软化”(bating)和 “腌制”(pickling)。这步特别关键,因为软化要用酶分解生皮里没用的部分。皮革其实就是个纤维网格,跟毛毡差不多。这些纤维主要是胶原蛋白,但还有些小分子蛋白质,会妨碍鞣制,对皮革强度也没什么帮助。软化能把这些小分子蛋白质融掉,洗的时候就冲没了。跟这里说的好多工艺一样,软化也是个多功能反应,得有专业的高阶知识才能完全搞懂。不过咱们外行人能明显感觉到:过了这一步,生皮软多了。
腌制跟腌黄瓜差不多(就是不用加莳萝)。把生皮泡在盐溶液里,让它再鼓起来点。膨胀不仅能增加生皮的表面积,还能把毛孔打开,方便吸收鞣制用的化学东西。因为鞣制的化学东西是酸性的,腌制还能调皮革的 pH 值,免得 pH 值突变把生皮弄坏。判断生皮腌没腌好,能按一下:用拇指按一下,要是痕迹能留住,就是腌好了;要是马上弹回去,说明生皮里面还没腌透。另外,还能 “咬一下” 判断生皮鞣没鞣好 —— 咬一口生皮,看会不会在牙上化掉。小阿诺德・霍尔文(尼克・霍尔文的爷爷)以前在鞣制厂就演示过这方法,听说在 pH 试纸发明前,这是很常见的检测办法。唉,真怀念以前啊。

鞣制:用树皮或铬把天然纤维粘起来

讲鞣制都快讲了一千字了,现在终于到正题 —— 鞣制本身了。
还记得前面说的纤维不?皮革肉面的纤维特别软、特别松(菲尔・卡拉斯把它比作一碗意大利面)。鞣制就是要把纤维间的缝填上,把纤维粘在一起。你可以想象一块粗帆布,是用长线经纬织起来的。要是在帆布上剪个洞,线就变短了,边也露出来了,帆布就会磨坏、散开。鞣制就是要把这些没完全连起来的纤维,变成一个连在一起的网,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三维空间里,不是二维平面。
能做这事的化学东西有很多,但最常见的是植物鞣剂和铬盐 —— 这也是 “植鞣革”(veg-tan)和 “铬鞣革”(chrome tanned)这两个词的由来。
铬鞣是在大转鼓里弄的 —— 你可以想象一个跟小房子差不多大的木制洗衣机。工作人员把生皮、水和铬盐放进转鼓,转鼓慢慢转,让鞣制的试剂渗进生皮里。铬鞣革耐用还耐热,其他条件一样的话,抗拉伸的强度比别的皮革高。一般来说,铬鞣革也比植鞣革软、有弹性。铬会让皮革变成蓝色,所以这一步的产物叫 “蓝湿皮”(wet blue)。根据后面怎么处理,好多铬鞣革中心部分还会是蓝色的。
植鞣用的是从树皮或其他植物里提取的鞣剂。橡树、栗树、金合欢树、白坚木都是常见的鞣料来源,它们能让最后做出来的皮革有不一样的特性。传统的植鞣是在鞣制坑里弄的,费时间,最后做出来的皮革比较硬,磨一磨会很亮,用久了还会有明显的包浆。
跟别的鞣剂一样,树皮鞣剂有很强的收敛性。你要是喝过泡太久的茶,觉得嘴里干干的,那就是收敛性在起作用。从化学角度说,收敛性能让组织收缩,所以植鞣的时候,得慢慢提高鞣剂的酸度和收敛性,免得生皮外面先吸了鞣剂变硬、封住,里面没鞣透,最后烂掉。Shell Cordovan皮鞣制特别费时间,因为它质地太密了 —— 密度大概是小牛皮的 8 到 10 倍。
虽然咱们平时见的皮革,差不多不是铬鞣就是植鞣,但还有别的鞣剂,以及这两种工艺的变种。比如橄榄鞣制,是种比较新的植鞣方法,用掉下来的橄榄叶,不是树皮。更厉害的是,现在已经有合成鞣剂了,能模仿植鞣和铬鞣皮革的一些特性。
鞣制之后,原本容易烂的生皮,就变成耐用的皮革了。

蓝湿皮分选:哪些瑕疵要盖住,哪些特点要露出来

虽然蓝湿皮(铬鞣的半成品)和白湿皮(植鞣的半成品)不容易烂了,但生皮里本来能润滑的天然油脂全没了。要是这时候让它们干了,皮革会变得硬邦邦、一掰就碎。所以 “蓝湿皮分选” 得抓紧时间 —— 这一步要确定每张生皮最后做什么产品。
皮革跟人的皮肤一样,容易留疤。动物活着的时候弄的划痕、伤口、被虫子咬的印子,都会在成品皮革上显出来。另外还有 “粪便损伤”—— 顾名思义,粪便会腐蚀生皮,留下变色的印子。要是皮革是黑色的、有压纹、颜色特别浓,这些瑕疵就无所谓,因为根本看不见;但要是没处理过的(也就是 “坯革”,crust)或者只简单处理了一下的皮革,这些印子会让能用的面积少很多,成品也不值钱了。
当然,要是只看瑕疵,分选会简单很多,但鞣制厂各种产品的需求差别大着呢。像霍尔文这样的大厂,会收到不同行业、不同公司的订单,订单大小也不一样 —— 霍尔文的客户就有做鞋的、做运动用品的、做小皮具的。分选评级得同时考虑需求的变化和现在有多少生皮,每张生皮都要单独决定用在哪。要是老判断错,鞣制厂可能就经营不下去了。
分选完了,得把皮革切到合适的厚度,这要用到两种机器:分割机(splitter)和削匀机(shaving machine)。分割机跟木工用的刨床差不多。把皮革在特别锋利的刀片上划一下,会出两种东西:1)厚度差不多到目标的部分,里面有又密又滑的粒面层;2)“剖层皮”(split),是皮革肉面那部分松松的纤维。分割工艺搞出了好多误会和营销词,比如 “头层皮”(top grain)和 “真皮”(genuine leather)。

按专业说法,“真皮” 指的是所有用真皮革(不是人造革)做的东西,但在市场上,这词儿几乎只用来形容用深度处理的剖层皮做的产品,所以让人觉得是 “质量差” 的意思。“头层皮” 就是包含粒面层的皮革(这很明显),还能分成 “全粒面”(full grain)和 “修面粒面”(corrected grain)—— 修面粒面就是用砂纸或抛光布把皮革表面磨平,去掉凹凸的纹理。不过要提醒你:在网上查的时候,这些词的定义可能不一样。
特别重要的一点是:这些词只能告诉你你买的皮革是原皮的哪一层,没法用来判断皮革质量好不好。霍尔文会把剖层皮卖掉,不自己处理;但也有像 C.F. Stead 这样的鞣制厂,能把剖层皮鞣成质量特别好的皮革。
皮革分割完,会送到削匀机(作用更像砂纸,不是刨床),把肉面削到最终厚度,同时把纤维打开,为后面的步骤做准备。

复鞣和染色:用湿填充或热填充让皮革又有弹性又有颜色(还能搞出更多效果)

皮革之所以有弹性,是因为油脂填在纤维缝里,起润滑作用,让皮革能顺畅地弯。要知道,生皮里的天然油脂全被去掉了,免得生皮烂掉。而复鞣就是给皮革加稳定的调理剂,再加点别的东西,让每种鞣制的皮革有自己的特点。
“湿填充”(跟下面要说的 “热填充” 不一样)是把皮革泡在装满水溶性油脂乳液的转鼓里。通常这一步也会加颜色,做成 “转鼓染色革”(drum-dyed leather),还会加额外的鞣剂。复鞣能把不同鞣剂的优点结合起来,做出 “混合鞣制革”(combination tanned leather)。
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霍尔文的 “Chromexcel” 皮革,先铬鞣,再用植物鞣剂复鞣,让皮革更厚实,也更容易打磨。这种混合鞣制工艺,就是 Chromexcel 皮革能用来做军靴的原因之一 —— 以前别的铬鞣皮革里的铬盐会让人化学灼伤,现在的铬鞣革就没这问题了。
除了复鞣和染色,这一步几乎能搞出各种效果。加不同的辅料,能让皮革防水、防火,甚至抗紫外线 —— 在皮革工艺里,这一步的发挥空间特别大。但因为湿填充是让皮革不一样的关键步骤,好多鞣制厂都把自己的配方藏得严严实实的。
有些不溶于水的蜡,没法在湿填充的时候加,得在蒸汽加热的木制转鼓里融化,然后用 “热填充” 工艺捶进皮革里。热填充的转鼓里有木钉,皮革在转鼓里滚的时候,木钉不断撞皮革,帮它吸更多蜡和油脂。温度高也能让皮革更能吸收。不过给植鞣革热填充有风险 —— 温度太高会把皮革 “煮坏”,让它变脆、裂开来。虽然软化、腌制、鞣制(显然是核心步骤)这些是所有皮革都要做的,但热填充不常见。霍尔文就把这工艺用在 Chromexcel 皮革和Shell Cordovan皮上。

这一步用的加脂剂和蜡的混合物,跟市面上卖的皮革上光剂、护理剂差不多。有些成分能让皮革更亮,有些会让皮革变硬、没那么有弹性,还有些能让皮革自己 “保养” 自己。跟生活里好多事一样,这一步花的时间越多,效果通常越好,但时间多了成本也会涨。
湿填充和热填充还会改变皮革的颜色。标准的 Chromexcel 皮革主要是棕色和相近的颜色,因为它用植物鞣剂复鞣,还热填充了好多带棕色的油脂和蜡。而 “Cavalier” 系列的皮革,用的鞣剂少,热填充也没那么多,所以能做出更鲜艳、更亮的颜色。跟鞣制里的所有步骤一样,这都是根据皮革的用途,在各种特性里做权衡。

干燥:平衡面积、纹理和效率

到这儿为止,我们已经把皮革泡过好多种东西了:洗涤剂、酶、鞣剂、油脂 —— 你肯定懂了。等皮革复鞣调理好,就能安全干燥了,干燥的方法有好几种。霍尔文用了四种,这几种也是行业里用得最多的。
为啥要这么多干燥方法呢?因为不同方法会让皮革有不同变化,根据皮革要做什么用,这些变化可能正好需要,也可能不需要 —— 不过好多鞣制厂只备了一两种干燥设备。
最简单直接的是 “风干法”,跟在晾衣绳上晾衣服一样。风干一般要一周多,这段时间里,皮革面积会缩小几平方英尺。风干的皮革通常更密,比 “粘贴干燥” 或 “绷架干燥” 的皮革更容易拉伸。
“绷架干燥法” 是用夹子把皮革固定在金属框架上,不让它干的时候收缩,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皮革面积。用绷架干燥的皮革,粒面会鼓起来,形成菲尔说的 “蓬松” 或者 “软乎乎” 的效果。虽然绷架固定的皮革也能自然风干,但把框架放进大烘箱里烘干更快,能把干燥时间从几天缩到几小时。

“粘贴干燥法” 不常见,但挺有意思。工作人员会在皮革的粒面上涂胶水,然后直接粘在玻璃面板上。跟绷架干燥一样,这种方法也能防止皮革收缩,但不会让粒面鼓起来,反而会让皮革表面变得平整紧实。霍尔文的 “Latigo” 皮革就是用这种方法干燥的。

最后是 “真空干燥法”,这种方法专门解决一个问题:就像前面说的,植鞣革碰到太高的温度(大概 120 华氏度 / 49 摄氏度以上)会变干、开裂,所以干燥起来又难又贵。真空干燥机通过制造负压,让水分在低温下蒸发,然后把水蒸气抽走。真空干燥也能让皮革粒面变紧实,但没粘贴干燥那么厉害。

干燥完成后,皮革就能用了,这时候就到 “坯革” 阶段了。坯革就是经过鞣制后,要么完全不处理,要么只软化一下就出厂的皮革。因为没处理过,坯革能清楚看到前面所有步骤的痕迹:用的什么油脂和蜡、复鞣的时候加的颜色,还有生皮本身的纹理和花纹 —— 包括所有的疤和划痕。坯革常用在需要在使用的地方再处理或染色的情况,或者想让皮革用久了有特别明显包浆的产品。不过大部分皮革还是会继续做后面的处理。

整理(或不整理):光泽、颜色还有更多花样

到了坯革阶段,接下来就是整理工序了。跟前面步骤要求严格不一样,整理环节就像 “自由发挥区”。整理第一步,也是最固定的一步是 “拉软”(staking):把皮革放进拉软机(有时候也叫 “Melissa 机”),机器里的小振动针会把皮革弄软,手感更好,也更容易铺平。
拉软之后,皮革通常会做 “整理体系” 处理 —— 就是染色、涂粘合层、涂顶层这一套。
染料种类多了去了,但关键区别在于有没有固体颜料,以及颜料多不多。“苯胺染料”(aniline dyes)不含固体颜料,跟木材染色剂差不多。它能给皮革上色,但透明度高,还能看到下面的纹理,这也意味着很难保证颜色完全均匀。

与之相反的是 “全涂饰”(full finish)工艺,会在皮革表面涂固体颜料,跟刷油漆似的,能盖住皮革的纹理和所有瑕疵,颜色又匀又平,但有时候会显得有点假。介于两者之间的是 “半苯胺染料”—— 在苯胺染料里加一点固体颜料,以此类推,几乎能调出各种配比的染料。工装靴、休闲靴一般喜欢用苯胺染料染的天然皮革,而正装鞋更看重高度整理的皮革那种颜色均匀的样子。染料和着色剂的涂法也多:可以喷,可以用手刷或擦,也能用大橡胶滚筒涂 —— 这种方法能涂出厚厚的染色层,还不改变皮革纹理。
接下来常见的步骤是涂 “粘合层”,作用跟油漆底漆差不多。改变粘合层的强度,既能改变顶层的纹理,也会影响皮革用久了之后的磨损情况。菲尔觉得,Alden的 “Arabica Lux” 皮革之所以有特别的纹理,很可能是先涂了薄的粘合层,然后把皮革滚一滚,让顶层成块掉下来。
“顶层涂覆” 是最后一步,主要影响皮革成品的光泽和纹理。顶层有亮面的、哑光的,有些顶层还会加辅料,达到抗紫外线之类的效果。

整理还有个常见步骤,是把皮革放进 “压花机”(plating machine)。用不同的压花模板,能在皮革上压出镜面光泽、哑光喷砂效果,或者各种图案。“毛囊纹”(hair cell)压花会模仿皮革天然粒面的毛囊纹理,让高度整理的皮革看起来没那么假(不过效果差别大,有的特逼真,有的一看就是压的);另外,佩斯利纹、卵石纹、苏格兰纹这些也常用来压花。“上光”(glazing)是种类似但少见的工艺:把皮革在装在往复臂上的窄玻璃条下反复压。这种工艺能让皮革颜色变深、变亮、变紧实 —— 霍尔文的Shell Cordovan皮就会做上光处理。
上面这五个步骤远没把整理工艺讲全 —— 整理还有好多复杂、没固定顺序的工序,但这些步骤能让你大概了解大多数皮革是怎么整理的。
整理完了,工作人员会根据皮革 “分边” 后能裁剪的面积给它评级。霍尔文是按一张皮革能剪出多少个鞋内侧 Quarter 片(做鞋很重要的部件)来评的。其他鞣制厂和不同的裁剪用途,有自己的评级方式。

结语:从你的靴子到口袋

要是你在看这篇文章,你大概率不是鞣制厂的人(要是你是,欢迎告诉我们你觉得这文章写得怎么样!)。但你要是用过皮钱包、穿过皮夹克,或者有皮靴子,那这些东西到你手里之前,上面说的部分或所有步骤,就已经决定了它们长什么样、摸起来啥感觉,还有用久了会怎么变。
了解皮革是怎么做的,固然能帮你判断商家说的是不是真的,但更重要的是,能让你明白皮革为啥会有这些特性,这样就能更好地保养皮革制品了。


原文:https://www.stitchdown.com/info/how-leather-is-tanned/




收藏
送赞
分享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加入Bootstation

x

发表回复

版权所有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